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從未在歷史上真正實行過侵略和
擴張主義的政策

蘇子冠

(一)定義:

何謂「中國」?

「中國」指由接受中華傳統儒家學說及其文化(包括釋、道、墨、法、禪宗等派系)的民族(即漢人或漢化後的民族)所組成的一個政治概念。在清末以前, 中國的觀念還非常矇糊,有政治觀念的,亦有文化及地理觀念的中國。如東漢三國時,吳蜀二國稱魏為中國(即中原之國也)。另外,古代各朝對外邦以天朝自稱或以朝代名為國家名,即代表中國:如漢稱大漢,唐稱大唐,宋稱大宋,明稱大明,即指中國。中國是清末民初時,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加上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所影響,我國便開始對「中國」這一觀念有較為確切的定義(請參考本段的開端)。目前中國由超過數十個不同的民族所組成,其中漢、滿、蒙、回和藏為最主要的民族。

(二)「外族非中國民族」論:

秦漢時的匈奴;兩晉兩北朝時的五胡;隋唐時的突厥,回紇,吐蕃;兩宋時的遼金夏蒙古;明朝時的後金及滿洲人,以上的外族在他們歸化中華文化之前不能算是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請參考(一)定義)。只有他們在統一華夏政權或長時間接受了中華文化(即漢化)後,才算是中國民族的一份子。所以歸化了的回紇(即維吾爾族的前身)、吐蕃(即西藏民族的前身)、遼金(今滿洲人及東北少數民族之前身)、夏(今西北甘肅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前身)等,即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在這些外族未歸化中國之前,他們的確曾對外進行過侵略,但當歸化了中國之後,即停止(或減少)對外的軍事擴張。現再舉例說明,匈奴不斷入侵秦漢領土,但自漢武帝北伐後,匈奴西走中亞歐洲一帶,其中一支結合當地的民族而形成了今日的匈牙利。而另一支匈奴則歸化中國成為中國民族的其中一員。又例如,回紇、吐蕃不斷入侵唐之領土,但經過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棄宗弄贊)後,逐漸吸收中華文化而停止軍事擴張(後來成了西藏)。回紇亦在歸化中國後成了今日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另外,突厥在唐初不斷進擾中國,但經過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征服後,突厥分裂為東西二支,西突厥西走中亞一帶,發展為今日的土耳其(Turkish音近突厥一語即可証實土耳其與突厥的關係),而東突厥則在歸化中國後成為中國民族的一員。其他如五胡,遼金夏和滿洲等外族,在歸化中華文化前,也到處侵略,但在他們佔領中國的部分領土或歸化中國後,即停止了其侵略的特性。所以不能把外族在成為中國民族一員前所進行的軍事擴張說成是中國的對外侵略,反而由於外族接受了中國文化後減少或停止了向外擴張。所以,我們不能說蒙古之三次西征為中國的對外侵略!正確的說法是蒙古對西歐的侵略!

(三)秦朝吞併六國並非中國的對外擴張: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跟本就沒有所謂中國的存在,只有中原華夏正統,以及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政法觀念。直至戰國末年,大體今中國本部的地區只剩下七大強 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而且這七國亦大體完全從周室處吸收了中華的華夏 文化(其中尤以齊韓趙魏等的華夏文化程度較深),所以在當時已是一個東方文 化的統系,而且他們共尊周室為天子,政治制度一致(下有公侯伯子男),文化與及宗法制度也大體一致(除了文字、度量衡等還未一致外)。我們可以說,這個時期的 互相兼併是東方古代的一個政治系統下的內爭和發展。但我們不能說,秦國代表了中國的侵略擴張歷史。

(四)漢唐的「臣服四方,各國來朝」並非中國向外擴張的史實:

除了(一)和(二)的證據之外,漢和唐早期都採取容忍及防守政策,如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都容讓匈奴對其邊塞的侵略,但到了漢武帝時再不忍讓,所以派遣 大將北伐,擊退匈奴,乘勢設兵置守,然而漢兵仍以守勢為主,其後,各國來朝, 漢室遂在邊塞置設都護以統治。又如唐朝初年,突厥侵擾中國邊塞,唐高祖和唐太 宗初期都採取守勢,後來由於突厥的多番侵擾以及唐室平服國內敵對勢力,唐太 宗遂派兵擊敗突厥,並派兵置守,後來各國來朝,中國的勢力才進入西北亞一帶。

(五)元朝的武力統治不代表中國的對外侵略:

元朝前身為蒙古,但根據(一)和(二)的解析,蒙古在歸化華夏文化之後,才算是中國民族的一員。故蒙古在統一中國之前,不算是中國民族一員,也不代表中國,蒙古當時不斷向外征伐,如滅西遼,敗吐蕃,克金,亡西夏,侵宋,攻花剌子模,進侵西亞及歐洲一帶(即蒙古三次西征);而在滅宋之後,元朝初年更進而向南洋諸國及日本進行多次軍事侵略。但是,總觀元朝一代,蒙古人實施種族分離政策,漢蒙不通婚,華夏文化始終未能為蒙古人所吸收。直到明朝朱元璋逐元統一中國後,鼓勵漢蒙通婚,蒙古人才漸漸歸化華夏文化而成為中國民族的一員。

(六)明朝鄭和的向外宣示國威與兵威亦非中國向外擴張:

總觀明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只在頒佈明朝恩德與及爭取外邦來朝,中國施以外邦的金銀財寶反較外邦來朝的為多;當時只有外邦不服以兵襲明朝者才為明軍所攻,而且與近代西方列強比較,明朝不曾侵佔各國領土,不曾實行經濟控制手段,寬大為懷,肯定不是侵略的軍事行動。

(七)清朝的武力統治亦不代表中國的對外侵略:

根據(一)及(二)的論証,清朝前身是建州女真,國號是後金帝國(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時建立的國號),不算是中國民族一員,滿洲人初期統治中國的時候,殘忍成性,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軍事擴張的行為。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軍事行動,仍離不開其部族的擴張思想,在清中期以後,由於滿人的吸收中華文化日益加深,向外擴張的武力政策遂停止。而清朝末年光緒年間把新疆和台灣劃為行省的政策也只是把其直接統治的領土正式政治化罷了。總觀有清一代,滿洲人未嘗直接以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直接統治其周邊國家,如朝鮮、安南、琉球、不丹、尼泊爾等小國,而到清末民初,經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論,中國這個較明確的政治觀念才漸出現,而滿洲人才正式成為中國民族的一員,稱滿族。

(八)漢唐明清對各蕃的關係證明中國不是實行武力擴張的國家:

漢唐明清都對外蕃採取懷柔政策,只要四夷賓服,中國便會為其作出保護及經濟幫助,中國從不會一開始便派兵吞併其領土,食其土地,對其他各蕃國,都讓其國君繼續統治,如有外敵入侵並逐其王,中國會派軍援助,並復其位,然後撤兵, 實行了古代崇高的興絕國、繼滅君之理想,特別是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在西亞維 護了當地的和平,有「天可汗」的稱號,與今日聯合國精神相似。而明之鄭和,亦緊守此原則,未嘗以兵兼併南洋各國。清朝對西藏、對蒙古、對台灣、對回疆,最初也未嘗直接設行省以管治,直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才明白主權的重要,遂對蒙古、西藏、回疆及台灣等地加強統治,特別是1880年代在回疆(後稱新疆)和台灣直接設行省制而實行統紿。

(九) 最後,再看1949年後的中國:

由於共產主義的形像及口號的影響,以及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都以圍堵中國為務,所以極力破壞中國的形像。加上,共產主義為首的蘇聯的擴張政策,更令中國蒙上軍事擴張的壞形像。一九五零年至五三年的韓戰,一九五九年的西藏平叛,一九六零年代的中印戰爭以及一九七九年的中越戰爭,都是自衛還擊的民族戰爭或統一運動,中國並不是一個主動向外侵略的敵國。反觀印度和美國等對外挑起了國際糾紛,並進而入侵他國,或強加本身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主義予別國,並輔以武力作後盾(如美國),中國實在是最愛和平的民族。

比較中國,西方列強動不動就以兵進行侵略,然後吞併其地,而侵略的形式除了政治侵略外,還有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侵略。在世界歷史上,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大國在其勢力強盛時不曾對外進行兼併等武力侵略行為,而且只有中國能和弱小的邦國共存共榮,實在只有中國這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才能做到。

所以「中國威脅論」是謊話,只有真正威脅世界人民的國家才會如是說。正是: 「賊喊捉賊」。

敢問諸位,當今以「中國威脅論」指責中國最先與最多的是哪國? 無錯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