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清代的宗教傳播

清代一般民間的宗教,仍以佛道為主,回教徒仍然維持其信仰,而基督教則有較大的發展。

清初對於佛教是既尊重又整飭,對於自明朝以來廣泛的廟宇建築與僧侶的剃度風氣,則有所限制。乾隆時曾屢下旨取締不良僧道。但民間信仰佛教之風氣仍日盛一日,及至乾隆晚年,中國僧眾已達四十萬人。咸豐時太平天國信仰耶穌,排斥佛教,寺廟僧侶大受摧殘,尤以江南為甚。太平天國失敗後,地方上下紛紛重建寺宇,於是佛教又盛。雖然清代的廟宇僧侶很盛,但對佛教經義的研究並不發達,所以是正統佛學的衰微時期。

清廷對於道士的管制,亦與僧侶相同。在京師設有「道錄司」,各省府州縣設有「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等。然而,道教很多團體常常釀成民變。如白蓮教、清水教、天理教、八卦教、義和團等,多少都與道教有所關連。在清代,也出現一種道教支派,稱為「在理教」,專講修身養生之道,教人不吸煙、不飲酒、不茹葷腥,養成一種嚴肅純潔的生活習慣。

回教(即伊斯蘭教),其教徒在清代主要分佈在西北、西南一帶,亦有很多散居在中國各地。散居各地的回教徒,除了堅持其信仰外,其他方面大都與漢人無異。但西南、西北的回教徒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經常起事反清,令清廷疲於應付。

中國的基督教在清代有很大的發展。基督教分天主教、東正教與新教等幾大派,明末來華的利瑪竇等皆屬於天主教徒。清初,仍繼續優禮天主教士,先後以湯若望、南懷仁等為欽天監。順治末、康熙初,估計全國信奉天主教者達三十萬人。鴉片戰爭後,西洋傳教士憑藉本國軍政力量的保護,進一步由通商口岸進入內地。其中新教也逐步擴展。嘉慶年間,英國人馬禮遜已到中國傳播新教。助馬氏傳教的中國教徒梁發,曾編有《勸世良言》一書。後來洪秀全之創立拜上帝會亦與此有關。其後許多新教教士陸續來華,其傳教事業乃日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