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運動

腐敗的王朝,往往會造就許多仁人志士的悲壯事跡,孫中山的革命亦不例外。

八國聯軍之役的慘敗,使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徹底暴露,許多革命分子認為非推翻其統治,無以救中國。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少年時至美國檀香山求學,接觸西方的思想;後來輾轉在香港、澳門、廣州等地讀書。他目睹清廷的腐敗和列強的侵華,遂起傾覆滿清、建立共和之偉志。1894年,孫中山與檀香山華僑創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又在香港設立該會總部。

繼興中會之後,各種革命團體紛紛在國內外成立,從事發動民眾、組織起義的實際工作。1905年,孫中山為加強革命的力量,在日本把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合組成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其總部設於東京。該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底,同盟會出版了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其發刊詞中,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概念,自此確立了「三民主義」的革命政綱。

自興中會創立以來,孫中山即長期堅持推翻清朝的武裝鬥爭。在1911年10月前,他廣泛聯合華僑、會黨和新軍,籌劃、發動與領導了不下於十次的反清起義。雖然這些起義均遭挫敗,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前仆後繼的精神,喚醒了國人的革命意識和鬥志。其中最壯烈的一次,是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成為後來辛亥革命的先聲。這次起義由黃興領導,因寡不敵眾,被清兵擊敗,革命黨人犧牲很多。事後,收殮的遺體共七十二具(犧牲的烈士絕不止此數),合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