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鴉片戰爭與門戶開放
西方勢力在中國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是從中英鴉片戰爭開始的。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極力在全球伸張勢力;地大物博人眾的中國,自然成為其擴展海外貿易的重要對象。清初,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與中國通商。由於清廷的閉關政策,東印度公司輸華的商品無法暢銷;而英國對中國茶葉、絲綢的需求量,卻與日俱僧,因此只能用現銀來支付物價。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東印度公司便大量向中國輸入鴉片。
鴉片的不斷輸入,造成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並嚴重損害國人健康,敗壞社會風氣。一些有見識的朝臣均力主禁絕鴉片煙,其中以林則徐最堅決,道光帝遂派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林則徐抵廣州後,嚴令外商繳出鴉片,集中在虎門銷毀,並要求外商保證以後不再販運鴉片來華。英國商務監督義律認為此舉有損本國利益,令英商不得答應。林則徐便中止與英人貿易。正當鴉片問題爭持不下,又發生九龍村民林維喜被英兵打死之事,中英關係更加緊張。最後,英國政府決定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
1840年6月,英國的遠征軍抵達廣東,在封鎖中國南部沿海後,便攻打廈門,被擊退。不久,英軍繼續北上,直逼天津。清廷大為恐慌,將林則徐撤職查辦,另派琦善與英談判。琦善到廣州後,答應英國增開商埠、賠償煙價等要求。道光帝聞訊,革琦善職,雙方戰事又起。英國為擴大戰爭,派璞鼎查(香港譯砵甸乍)率艦東來,沿長江直入,逼近南京。清廷無力抵抗,只好向英軍求和。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廷被逼於1842年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根據條約,清廷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埠為通商口岸,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大量款項,並答應由雙方協定進出口貨物的關稅。後來,英國又從中國獲取了領事裁判權及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不但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而且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同時,由於中國國力衰弱的暴露,列強便接踵而來,紛紛向清廷索取權益,揭開了近代史上列強侵略中國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