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為統治而閉關,因閉關而落後
一陽生 清廷實施閉關政策之原因,首先是基於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所決定的保守性與孤立性,以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它造成歷代皇帝之固步自封、狂妄自大,如乾隆帝(1735-1795)敕諭云,「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指英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卹」,嘉慶帝(1796-1820)也是一樣的口吻,其上諭謂「天朝富有四海,豈需爾小國些微貨物哉?」。自給自足經濟造成的自大自守正是歷代許多皇帝屢屢推行「海禁」之基礎,也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停滯不前、進步甚微之原因。
清廷推行「閉關自守」還有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因,即害怕人民同外國接觸。清初,因東南沿海抗清活動頻繁,遂厲行海禁,不許百姓下海。此種情況歷史上一些朝代建立之初也曾出現過,不過一俟統治鞏固就往往對外實行「開放」,可是清朝與前不同,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之三個盛世,大致仍實行閉關之政策,此乃清朝本身內外條件所決定。一方面,清朝本身係滿族所建,其統治者深知本族之文化同漢族文明相去甚遠,故刻意加以防範。另方面,清朝取代明朝恰值近代歐洲國家勃興之際,西方文化正逐漸超過東方漢族之文明,清朝統治者更擔心漢族人民接受西方之民主自由思想,起而推翻其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