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北京紫禁城──首都的城中之城

清朝入關後,定都於北京,繼續使用明朝的宮殿(紫禁城),並加以修葺和擴建。

紫禁城位於北京城中央,宮殿建築面積16萬餘平方公尺,主要建築都置在中軸線上,左右安排配殿,基本對稱。其佈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和營造,顯得富麗輝煌、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城之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午門為紫禁城之正門,在午門之前尚有端門,端門之前為天安門,共為三重。天安門在順治時重修,成為皇城最外的正大門。進午門即為「大內」,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太和殿之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這三殿是皇帝的「外庭」,三殿之後有乾清門,再過乾清門就入於「內庭」了。「內庭」等於皇帝的住宅區,也就是內宮。「外庭」常稱為殿,內庭常稱為宮。內庭中主要的宮殿有乾清宮、寧壽宮、長春宮、儲秀宮、坤寧宮、養心殿、文淵閣等。在內宮的最後方是御花園。整個紫禁城雕金砌玉,輝煌壯麗,而每一所殿堂,每一處宮院,每一座樓台,都有它的特別結構與裝飾。

紫禁城規模宏大,可說是首都的城中之城。今日,紫禁城被稱為故宮,中外遊人絡繹不絕,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