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
王若虛
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ㄚ(今屬河北)人,金末著名學者。承安二年(1197年),登經義進士。曾參預修《宣宗實錄》。哀宗時任直學士。金亡不仕,北歸鄉里。王若虛論文論詩都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集中反映在其《詩話》、《文辨》著述中。他反對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認為「古今互有短長」,「文章求真是而已,須存古意何為哉!」他對文體的看法是「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他主張著文應「惟史書、實錄、制誥、王言,決不可失體」,「其他皆得自由」。他認為詩的創作關鍵在於皆出於自得,反對「苦無義理,徒費雕鐫」之作。他還撰有《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史記辨惑》、《慵夫集》、《諸史辨惑》等多種著述。在《論語辨惑》中,他對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經提出了批評,認為「聖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則揄揚過侈,牽扯過甚,故作高深」。在《史記辨惑》中對司馬遷的行處敘事,多有指責。有《滹南遺老集》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