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西夏的崛起,使北宋的北邊更難安寧。 李元昊稱帝後,宋室不予承認,自此宋夏連年戰爭。從寶元二年(1039年)至慶曆二年(1042年),西夏每一年都對北宋發動一二次大規模之軍事侵犯,常獲得大勝。宋雖然兵多將多,但因重文輕武,「以屢易之將,馭不練之兵,故戰必致敗」。儘管宋室曾一度任用韓琦(1008年-1075年)、范仲淹(989年-1052年)等防禦西夏,使局勢有所改觀,但總的說來北宋對西夏之戰事可謂屢戰屢北。 另一方面,西夏畢竟是一小國,國力較弱,雖多次戰勝宋,但亦元氣大傷,因此不得不重新與宋言和。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議和,元昊取消帝號,上表稱「男昊上書父大宋皇帝」,仁宗封其為夏國王,每年賜其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 慶曆和議達成之後,宋、夏之間一時恢復和平。神宗時,宋、夏又數度交戰,宋師仍然敗績,傷亡慘重。哲宗(1085年-1100年)繼位後,力防西夏入侵。後雙方於元符二年(1099年)再度言和,自此以迄北宋末年,彼此相安無事。西夏後來在南宋時為蒙古所滅。
以宋之人口、財力、資源、國土、兵力,何止十倍於西夏,但在對西夏的戰爭中依然屢戰屢敗,只能以極昂貴的「賄賂」來換取一時的和平,宋之積弱不振,於此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