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朝代更迭頻繁的「五代」

中華書局編審崔文印

從公元九○七年朱溫篡唐,到公元九六○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三年間,北方是五朝更替,南方是十國並存。因而,武力割據,戰爭頻仍,就成了這一時期的顯著歷史特點。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朝代或割據政權,為了長久保持自己的統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等。如吳越修築捍海塘,不僅造福於當代,也使後代多受其惠。學者熊德基先生說:「其實,這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轉折點,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自此,徹底擺脫了六朝以來世族高門壟斷政權的局面,農民由於租佃制的普遍施行而人身依附得以削弱和商品經濟得以較快發展,因而封建帝王的專制統治也得以進一步加強。如樞密院到北宋即與政事堂對掌軍事大權,天下財賦也漸集中於三司。同時,文化上如詩、詞等較之唐代又有新的發展。加以此時開始刻書,為宋代以後教育、文化的日益興盛提供了有利條件。」(見陶懋炳《五代史略•序》)這個分析是中肯的,它使我們透過戰爭的硝煙,看到了更新的東西。五代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監本「九經」的刊刻,後晉撰修了《舊唐書》,孟蜀不僅雕刻了《廣政石經》,而且還編了我國第一個詞的總集──《花間集》。這些歷史事實,都要求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一複雜的歷史時期,任何簡單地否定或肯定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