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分裂時期經濟未必停滯

一陽生

綜觀中國歷史,大規模的分裂割據時期有春秋戰國、三國鼎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夏,以及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等數次。凡屬分裂割據的時期,其政局發展往往有共同的特點,例如軍人專政、篡代時生、國祚較短等。在集權王朝和軍閥割據相互轉化的背後,掩蓋著中央和地方勢力消長的本質。由於中國自秦代以來即形成了一種中央集權專制的傳統,凡在盛朝盛世,地方通常無權少權,一旦長治王朝中衰,地方則出現軍人擁兵自立的形勢。只有通過深刻的經濟改革和民主革命,消除中央集權專制賴以生存之基礎,中國才可能擺脫歷史上不斷循環的格局,成為地方擁有充分權力、民眾享有高度自由的聯邦制大國。今日亞洲各國之所以不斷出現軍事政變、武人專政,其原因應與中國一樣,同集權、專制的歷史傳統和愚昧、落後的生活水準有關。

五代十國的另一歷史啟示是,一國的分裂割據從長遠看,並不一定無利於該國的經濟、文化之發展。自古以來,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一向在黃河流域的所謂「中原」地區,而正是通過幾次的分裂割據、諸國競爭,使南方地區趕上並超過中原。例如春秋戰國時楚國和吳、越的參與爭霸使長江流域初步開發;三國鼎立時,因吳、蜀的存在競爭,使長江流域進一步發展;兩晉南北朝之際,晉室衣冠南渡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及至五代十國,南方諸國的戶數竟超過北方一倍,說明中國經濟重心確已轉移到長江流域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