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隋文帝統一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隋文帝應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又一位有功於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富強的傑出人物。自西晉末年至隋初,中國又陷於戰亂,分裂近三百年,生產力遭受巨大破壞,民族仇殺不止。到6世紀下半葉,全國人民久經喪亂,企盼統一。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後,不到九年,又實現了南北統一。這是順應全國人民願望的結果。隋文帝在位期間,執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力措施,使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逐漸改善,戶口倍增,政通人和,都是全國統一後帶來的大好形勢。

隋初統一中國,使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西晉末年,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鬥爭突出。先後出現了十六國以上的多種民族政權和南北朝的分裂,然後北方的東魏、北齊又合為北周,再由北周、南陳合為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接觸、溝通中,共同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的薰染,民族間的隔閡在逐漸消除。出現了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新氣象。原來在北方邊境上的匈奴、羯、鮮卑、氐、羌族和南方的越族,都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其餘的也陸續成為中華各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漢族和平相處,為國家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因此,隋代的建立和統一中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