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敦煌石窟
甘肅敦煌一帶石窟的總稱,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東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歷經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現存洞窟492個,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餘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則高不過幾十釐米。而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壁畫則多以佛像和佛經故事、佛教史跡、神話等為題材,構圖精美,栩栩如生。造像為泥製彩塑,分單身像和群像。其中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0.1米。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捕魚等社會生活狀況。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寫本和其他文物。西千佛洞位於今敦煌市西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的斷崖上。始建年代晚於莫高窟,現存洞窟20個,窟形、壁畫同於莫高窟,塑像多為後世重修。榆林窟位於安西縣城西南的踏實河兩岸,現存洞窟41個。東千佛洞位於今安西縣城東南橋子鄉的山谷中,約始建於西夏之前,今存有洞窟23個,塑像有說法像、思維像、高僧像等,壁畫題材內容、藝術風格與榆林窟同時代壁畫相同。五個廟石窟位於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南黨河上游的峽谷中,始建於北朝晚期,今存洞窟4個,並無塑像遺存,壁畫多經變和密宗佛像。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國,至清代千餘年間不斷修建,其塑像、壁畫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歷代佛教藝術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其中莫高窟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