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為中國佛教三大石窟之一。因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又因該處古稱伊闕,故亦稱伊闕石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開鑿,後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千餘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佈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的窟龕約2100餘個,佛塔40餘尊。龍門石窟中以唐窟數量最多,約佔近三分之二,北魏次之,約佔近三分之一。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的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石窟內的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其中魏碑代表了當時書法藝術的風格和水平,著名者有龍門二十品,唐褚遂良書《大盧舍那像龕記碑》,分別屬初唐、盛唐楷書的代表作。1961年國務院公佈龍門石窟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