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雲崗石窟
佛教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與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佛教三大石窟。雲崗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另有說是興安二年(453年),約完成於太和十八年(494年)。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千米,現存主要洞窟有53個,小龕1100餘個,造像5.1萬餘尊,其中最高者近17米,最小者則僅幾釐米。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平面為橢圓形,風格古樸,無後室,以造像為主,並以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五個皇帝為尊主的象徵。石窟開鑿目的是為祈福,以及宣揚皇權的至高無上,因此佛像多十分高大。其中第十九窟,主像高達16.8米,第二十窟的露天造像高13.7米,均為雲崗石窟的代表作。稍後開鑿的各窟風格則精細優美,飄逸灑脫,平面多為長方形,有後室,中央更雕鑿了大佛像及四壁、拱門,而窟頂則雕飾有眾多小佛像、飛天及佛經故事等。後世曾在北魏雕鑿的石窟基礎上多次修繕,或增建佛寺,尤以遼金兩代最盛。雲崗石窟的雕刻技藝超凡,以其特有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成為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