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清官
東晉南朝及北魏後期出現的對官職的分類。東晉南朝以職閒靡重者為清官,事繁務劇者為濁官。一些郎官、國官、宮官,如散騎侍郎、黃門侍郎、中書郎、秘書郎、諸王友、文學、太子舍人、太子洗馬等為清官。吏部郎雖然職繁,但因負責官員選用,亦屬清官。而尚書省其他曹郎、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一類官職,對一般士族而言為清職,但對高門士族則為濁官。而少府丞、大市令之類諸卿屬吏與令史等職,則為一般士族所恥,更為濁官。清官大都為士族所把持,其中尤清者,如秘書郎、著作郎、太子洗馬等更為高門士族子弟壟斷,成為他們起家之選,他們循清官入仕,是為「清途」,對於「濁官」,士族恥居之,故大多由庶族寒人充任。時人仕任亦不盡依品第高下,更看重官位是否清顯,由濁官轉為清官,勝過品級升轉。北魏後期官職亦有清濁之規定。士人官有九品,九品清官內亦有一清、二清、三清之分。九品之外又有不入流卑職七等,均由庶族寒人充任,是為濁官。東晉南朝清濁之分是習慣上形成的,北朝則是由法律規定官職的清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