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嫡庶之別
嫡庶之別的傳統禮俗在周、秦時期已露端倪,至兩漢、三國以後逐步定型。魏晉之際,以洛陽為中心的新思想、新風尚逐步興起,對於傳統禮俗有所突破,嫡庶之分雖仍不可逾越,但庶生子的待遇和社會身分並未受到明顯的歧視。永嘉南渡後,興起於河南的新風尚隨著渡江名士傳播到了江南,東晉南朝以後,「江左不諱庶孽」之風隨之興起。中國北方特別是河北地區,在思想文化各方面一致遵循漢代的遺風。永嘉之亂後,北朝輕視庶生子之風反而變本加厲,庶生子「不預人流」、不錄入家籍,甚至不被舉養,超出了一般嫡庶貴賤之分的常規。至北魏後期,隨著一些名家大姓在政治上的顯達,宗族成員在社會等級方面的差距逐漸加劇,嫡庶間的矛盾衝突也日益表面化,「子誣母為妾,弟黜兄為奴」的現象不時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