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北魏

北朝朝代名。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並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也叫後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號稱帝,是為道武帝。後逐步併吞夏、北燕、北涼,到439年統一北方。北魏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朝相對峙。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親政後,繼續整飭吏治,頒行班俸祿制,立三長制,實行均田法,加速北魏政權的發展。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後,加速了鮮卑拓跋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了民族間之融合。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北齊所代,西魏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凡一百七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