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清靜無為

西漢初年,鑑於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故以道家「清靜無為」作治國的方針。道家學派即黃老學派,該派尊奉黃帝、老子為創始人,認為治政者施政需簡單,不應多生事端, 以不擾民為大前提,凡事順應自然,老百姓自然會安分守己,社會就會穩定。

所謂清靜,源自道教學說,根據《雲笈七籤》稱「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道教的清靜概念,乃是「真思志道」,要學知清靜,人法天地。

所謂無為,即順從自然發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源出於《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莊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又《易•繫辭上》:「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即謂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宣揚治理天下要順乎民意,與民休養生息。

因此結合二者解釋,所謂「清靜無為」即克制外欲,清神靜心,順應自然,不加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