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
有關大禹傳位之不同記載
一陽生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遂繼舜而當了中原諸部落之共主,初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後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據說禹曾大會「諸侯」(指諸部落酋長)於塗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紹興等說),執玉帛而來與會的有「萬國」之多,時防風氏因遲到而被禹所殺。又傳禹在世時也仿效堯、舜,薦舉益為繼承人,「任之政」,但「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史記.夏本紀》)。 另一種說法是禹把共主之位私相授受,傳給其子啟,「益干啟位,啟殺之」(《晉書》引《竹書紀年》)。夏啟即位時,曾大會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縣、許昌之間),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記.夏本紀》)。自是夏乃由一個部落之稱而成了國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於安邑。看來夏禹傳位於子,未嘗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