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中國祭天祀祖傳統的創始
大約在一萬年前後,原始農業出現之時,人們就產生了對天的崇拜。因為農業收成的好壞,離不開上天是否給予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原始社會的人們,因生產力低下,在自然面前軟弱無力。對自然力既不認識,更無力征服,只能把它們當作有生命力的神靈加以崇拜,於是自然崇拜出現了。那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都成了崇拜的對象。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祭祀遺址,有的祭祀單一對象,有的可能是綜合性的祭祀場所。
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人們在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把先人在夢中出現的情景,認為是先人的靈魂在作祟。他們相信人死只是肉體的消失,而靈魂依然存在,甚至它會產生更高超的本領,或造福於人,或給人帶來災禍。於是出現了對靈魂的祈求、祭祀與崇拜。這種祖先崇拜,在進入父系制以後得到了發展。反映在喪葬與祭祀方面,死後給予一定的祭奠儀式,並在棺、槨與隨葬品方面,表現出對男性家長的優厚禮遇。如果死者對家族的興盛起過重要作用,那麼在後代的祭祀活動中更把他放到特殊的位置。
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發生很大的變化。帝王成了世上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為了維護其長久統治,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又創造了天或上帝這個至上神。至少從文獻中看到商代已出現了天這個神。甲骨文中則出現了帝或上帝這個神。商王把他們的行為說成是接受了上帝(或天)的意志,因而要求大家也都要按上帝的意志去辦。成湯伐桀前的誓辭中就說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就是打出天命的旗號進行的。商代卜辭和考古發掘資料說明,商王室在祭祀其祖先時,用 、翌、祭、 、 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後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祭祀,有時一次使用人牲數百人,正說明他們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