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殷墟甲骨文與信史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在龜甲與獸骨上刻有文字。從此,甲骨文被世人所認識,收藏者出重金收購。1903年劉鶚編集的《鐵雲藏龜》是中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1908年羅振玉找到甲骨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始知甲骨文乃「殷室王朝的遺物」。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結束了亂挖甲骨、使這批文物到處流散的局面。至1937年止,在小屯村發掘中又獲得2萬餘片甲骨卜辭。羅振玉廣為收集流散的甲骨,編集甲骨文著作,考釋文字,並主張考釋文字應注意卜辭辭句的通讀與分類,這是初期甲骨學研究中的一大進步。王國維對甲骨文的研究,第一次證實了《史記.殷本紀》所記載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董作賓將甲骨文劃分為五期,並將其與盤庚以後到帝辛的商王世系對應起來,使甲骨的研究建立在比較科學的基礎之上。郭沬若通過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商代的生產狀況、社會組織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問題,開拓了甲骨學研究的新領域。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甲骨學的研究得到很大的發展,甲骨文研究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為商代歷史的研究開創了良好的局面。